鲁迅《腊叶》导读(野草)

来源:文萃都  本文已影响1.72W人 

《腊叶》写于1925年12月16日。最初发表于1926年1月4日《语丝》周刊第60期,后收入《野草》。

鲁迅《腊叶》导读(野草)

在《野草》这本充满奇特想象的散文诗集中,也有一两篇优美的抒情文字,这一篇《腊叶》,含着淡淡的柔情,犹如为鲁迅那孤独的灵魂找到一丝慰藉。

鲁迅说:“《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野草>英文译本序》)主要写给当时已与他有了感情,后来成为他的妻子的许广平。鲁迅曾对孙伏园说过这意思:“许公很鼓励我,希望我努力工作,不要松懈,不要怠忽。”许广平也说过:“不过事实的压迫……真使先生痛愤成疾了。不眠不食之外,长时期纵酒。经医生诊看之后,也开不出好药方,要他先禁烟、禁酒。……那时有一位住在他家里的同乡,和我商量一同去劝他,用了一整夜反复申辩的功夫,总算意思转过来了,答应照医生的话,好好地把病医好。”

鲁迅这篇文章的写法是奇特的,如果我们不知道以上的事实,谁能领会其意呢?他以“爱我者”的口吻说话,把自己比作那片枫叶--他称之为“腊叶”,因为那是陈旧的、干枯的。主人因同情保存了它,因为它有病。

全文分三段:第一段,交待腊叶的来历。第二段,叙述去年深秋收藏一片枫叶的经过。以自己怜惜爱护病叶的心情,来比喻青年们对作者的爱护和珍惜,并流露着亲切的感激的情意。

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对病叶做了细腻、传神的描写。作者曾说:“在《野草》中的那篇《腊叶》,那假设被摘下来夹在《雁门集》里斑驳的枫叶,就是自况的”(见许广平《关于鲁迅的生活》)。1924年的深秋,鲁迅确实大病一场。病叶“独有一点蛀孔,镶着乌黑的花边,在红、黄和绿的斑驳中,明眸似的凝视。”鲁迅在一片病叶的感受中,凝视、深思、阐明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体味的生命哲学,生与死是并置与交融的.,一个以天下为已任的人,只能把自己的生命献给社会和进步事业,而不应过分地珍惜和保存自己。这里让人悚然而思的就是从个人生命与社会进步关系这个生死观的侧面,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应有的心境和情操。这种心境和情操,单纯亲切,深沉优美,同鲁迅对青年真挚的感激之情交织在一起,为文章增添了动人的光彩和亮点。

第三段,叙述现在初冬的“今夜”发现去年这一片腊叶的情况和心情。“但今夜他却黄腊似的躺在我的眼前,那眸子也不复似去年一般灼灼。”“当深秋时,想来也许有和去年的模样相似的病叶的罢,但可惜我今年竟没有赏玩秋树的余闲。”

表面上是写作者去秋和今冬的待病叶的不同心情,实际是以“腊叶”自喻,通篇表现了对于爱护他的青年们的温情善意与和蔼可亲的感激之情,还暗含着对青年的叮嘱,希望“爱我者”不要再用宝贵的时间精力来关心他,而要尽快地站出来,去关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这篇散文诗写得异常精彩。作者把丰富的感情浓缩在不到400字的篇幅里。叙事、抒情部分,感情含蓄浓重;描写部分虽不多,却细腻、传神;句式富于变化,音调抑扬顿挫,带有诱人的语言艺术魅力。

4.《阿长与山海经》以亲切动人的笔墨,记录了社会生活的一面,几乎每篇都是一幅浓淡相间、色彩鲜明的风俗画或世态画。正如他的小说一样,鲁迅在这些散文里也创造了许多富有个性的人物,爽朗而多嘴的长妈妈,她有许多麻烦的礼节,却能够做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作品往往只用几段故事,便托出了人物的性格,使他们跃然纸上。长妈妈,当她切切察察地向人低声絮说的时候,“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这一段便很生动。再加上睡觉时伸开手脚,占领全床,以及终于买来了《山海经》,她的性格就表现得十分全面了。

鲁迅杂文大都是针对其所处的时代的文化批评与文明批评,有强烈的批判性和“反常规”特征,往往对读者的思维习惯构成挑战,加上时代的隔膜,年轻的学生不容易读懂,甚至可能不大容易接受外表之下所包蕴的深刻思想与反叛精神。因此要从总体上把握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以期在阅读具体篇目时,能有一种正确的理解。

把握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首先应理解鲁迅作为一个思想独立而深刻的战士,其人其文所具有的反叛性与异质性。然后可以从五个方面概括鲁迅杂文思想与艺术的特征。第一点是批判性、否定性与攻击性,源于鲁迅对现代知识分子使命的理解,即不断揭示现实人生的弊病与思想文化的困境,也源于鲁迅“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不屈精神。第二是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烛照下的犀利与刻毒。批判锋芒常指向人们习以为常的病态心理,把国人的落后根性看得太透彻了。而且思维也总是另辟蹊径,对读者的惯性思维构成挑战。第三是“贬锢弊常取类型”,抓住本质勾勒社会相类型形象(共名)。第四是主观性,释愤抒情,无不是作者的心灵抒发。第五是无拘而极富创造力的杂文形式和语言。鲁迅杂文是未经规范的自由的文体,常用“拗体”,突破语言对思想的束缚,充分发挥了不拘一格的创造力,是极富个人性又有现代性特征的艺术品。总之,只有深入了解社会实际,体会鲁迅的人格与精神,才能真正读懂鲁迅的杂文。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