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通用5篇)

来源:文萃都  本文已影响8.19K人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通用5篇)

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以小见大、从切身体验的小事中挖掘深刻的生活哲理的写法。

2、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多角度的阅读文章及正确使用工具书阅读的方法,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

3、感受我终于能够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步的克服困难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2、教学难点:

从小事中挖掘深刻的生活哲哲理写法,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我是如何由胆小怕事到能够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转化过程,从而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时间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小到大,我们经历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有些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忘了,尤其是到了老师这个年龄。但是有些事情,不管过去多长时间,却永远也忘不了。同学们,你们遇到过令你难忘的事吗?(引导学生谈)这些事情之所以难忘,是因为他深深地影响了你。尽管有些事情可能给你带来过辛酸和痛苦,但同时也许给你带来过启发与深思,有些甚至会成为你一生都享用不完的宝贵财富。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体会作者是如何从一件难忘的小事中感悟到人生哲理的。

二、默读课文,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试用两到三句话概括文中的故事。

(提示:第一小题小组合作,将疑难字词分头查阅,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第二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将思考结果与小组交流,共同完善。两个问题都学要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

检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情况:

1、字词方面还有疑难吗?老师考考大家:

(出示幻灯片)

2、读读写写用用

3、解释

4、提问第二个问题。

明确:文章写了我童年时父亲帮我脱险的一件事。

教师进一步启发:能说说我是怎样脱险的吗?

明确: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步走下悬崖的。是啊,对困难、对问题都需要一点点去解决。今天,老师就把这篇文章交给大家,请大家一点点去解决你认为应该解决的疑难,去理解你认为应该理解的道理。

三、速读课文

要求(幻灯片):

用你敏锐的眼光去发现:

1、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

2、发现精彩的字词句段。

3、发现你认为有争议、值得探究的问题。

(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去发现)

(提示:把你的发现先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如果属于疑难问题,可以与小组的同学合作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

四、指导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的的发现与全班同学共享

明确:学生可以自由谈,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现重点引导解决以下问题:

(学生如果发现不了,教师可以以发现者的身份提出重点问题)

1、如果学生发现了用得好的字词句段,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心理描写的精妙,如: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的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啜泣、恐惧、纳罕等语句写出了我爬上悬崖时的恐惧与害怕,开头第一段中的至今感觉到写出了这件事给我的印象之深、影响之大。指导学生重点朗读心理描写的段落,体会我当时的心情,并记下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2、如果有的学生发现我的小朋友的做法值得争议,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假如你是那群小朋友中的一个,你会怎样做?以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品质。

3、如果有的学生对父亲的做法产生异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父亲帮我脱险那一段,理解父亲是如何进一步让我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的,从而认识到正是由于父亲的正确引导,才使得我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4、疑难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对最后一段或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教师可以顺势引导:

八岁时遇到的一个小小的困难,从而改变了作者的一生,你能谈一谈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吗?指导朗读最后一段。

明确: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对待困难只要不畏惧,一点点克服,持之以恒,我们一定会是一个强者。

五、大家谈体会

脱险的经历,影响了作者的一生,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同样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读,你读了以后,有何感想?用简练的一句话概括出来。

(提示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文章。)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谈感想,小组长归纳汇总,并有代表性的感悟写到黑板上。)

(齐读,进一步感受。)

六、归纳小结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正是由于我们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苦难与波折,我们才一步步快速长大起来,老师赠给大家一句话:用心去感受生活,你一定会得到生活丰厚的回报。

七、推荐作业

1、一篇作品:课后阅读《盼望》,注意与本文比较着读,也许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

2、一个活动: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班里出一期专栏。

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品味词句。

2、角色复述,体验探究。

3、联系生活,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第一课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人,寻求共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我们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如果是你,你又是怎样做的?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从中感悟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二、快速默读,初步感知

1、教师默读指导: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时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完课文,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检查默读效果:

⑴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

(可以概括回答)

⑵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⑶“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⑷“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⑸“走”的结果如何?

三、重点精读,合作探究

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组织学生深入思考、分组讨论,质疑问难。重点在于心理感受。

教师可提供下列问题:

1、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2、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3、“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4、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赏析关键性语句,剖析人物心理;

2.联系生活实际,启迪人生智慧。

【学习重难点】

赏析关键性语句,剖析人物心理

【设计理念】

新课标提出“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文章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根据这一教学建议,设计本课时,以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为突破口,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设置了三个教学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品读鉴赏能力,在此基础上获得人生的启示,懂得如何积极克服困难,使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创意说明】

三环节:复述故事——剖析心理——启迪智慧

三切入点:以赏析关键性语句为切入点,品读人物心理;

以赏读标点符号为切入点,感悟人物成长过程。

以品析关键词语为切入点,收获人物成功经验。

【探究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此环节设置意图:介绍作者事迹,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了解故事

请结合记叙文六要素,复述故事

(此环节设置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默读文章,勾画出记叙文六要素,并提示学生运用六要素组合法复述故事,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剖析心理

(一)以旁观者的眼光看,依靠“我”的能力,“我”能否脱险?说说你的理由。

(此环节设置意图:旨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性语句,在交流中,探讨“我”被困悬崖的根本原因是“恐惧”,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二)跳读课文,找出表现“我”恐惧心理的句子。

(此环节设置意图:通过品析关键词句,探究“我”的恐惧心理,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三)猜读课文,借助句子补充爸爸心理描写

(此环节设置意图:以填充句子的方式,猜测爸爸心理,为下一步赏析人物成长经历作铺垫)

四、启迪智慧

(一)跳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爸爸助“我”脱险的方法。

(此环节设置意图:借助抓关键性语句,提高学生关键信息捕捉能力,培养感知能力。)

(二)赏析标点符号,感悟人物成长经历

1.请找出脱险部分表示“我”心理活动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2.有感情朗读脱险阶段表示“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3.为什么“我”一步步地走下了悬崖,文中标点符号却用句号?

(此环节设置意图:1.分析句号的作用,感知在爸爸的引导下“我”变得越来越自信、淡定、从容,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重视标点符号的正确巧妙运用。2.通过变句赏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3.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关键性语句,培养和提高学生借助重音和语速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品析关键性词语,收获人生成功经验。

1.为什么文中说“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而不说“那一刻”或“那次经历”?

(此环节设置意图:通过品析关键性词语,明白是爸爸教给“我”的不仅仅是爬下悬崖的方法,更是在教给“我”人生路上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经验,从而让学生储备成长路上克服困难经验)

2.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像文中的“我”一样因胆怯而畏缩不前的情形,你是怎么处理的?

(此环节设置意图:联系学生实际,分享成功经验)

3.你又从“这一课”学到了哪些经验,如果你准备摘录文中的一句话作为成长路上的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试着背一背。

(此环节设置意图:学以致用,用摘录和背诵的方法,既积累了名言警句又把所学化为了己用)

五、课堂寄语

这堂课,在与莫顿·亨特的心灵对话中,我们结交了这位智者,撷取了许多智慧。让我们走一步,再走一步,克服一个个小困难,实现一个个小目标,进而实现我们的远大理想吧!

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读课文,揣摩本文中人物的心理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揣摩文中人物的心理

2、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地学习方式。

情感与价值

1、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2、学会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面对大的困难时,要化整为零各个突破。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揣摩本文中人物的心理;领会文章中作者所阐述的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2、教学难点: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课文内容,获得教益。

【教学策略】

讲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二、研讨探究

A揣摩心理,品评心路历程

1.细读课文7-15自然段,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划出表现我心情的语句,圈出重点词,想一想,读一读,去体验“我”陷入险境时的心情。

交流:现在,你就是童年的亨特,此刻你孤身一人缩在悬崖上,你的心情?

句式:我_________(心情词)(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当时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心理描写的句子)。(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嶙峋的胸腔里面扑扑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教师小结心理描写的词句:这里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细致的心理描写,表达了我内心复杂的情感,我的胆小、懦弱。这也是写人写事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B合作探究,领悟人生哲理

2、细读16-23自然段,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完成下表

爬下悬崖动作心理活动心理变化

哭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毫无信心

移、伸、探、踩这似乎能办到萌发信心

又照着做(移、伸、探、踩)我能办到的信心大增

移、爬、踩、投、啜泣产生成就感巨大的成就感

3“啜泣”出现了两次意思是否一样?

4.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我从爸爸指导我下悬崖脱险的事上“我”得到了什么经验?并用简短的语言写出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写得好的我们将共同分享。

三、多角度探究文本,拓展成长空间

课文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写的。请你变换视角,从杰利或“我”爸爸的角度叙述“悬崖脱险”部分。注意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要符合身份。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经受挫折,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学会多角度复述课文。

2.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

3.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人生哲理并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多角度的复述课文。

2.理解故事表达的哲理。

难点

1.以“父亲”的视角复述课文。

2.领会文章中的.哲理。

【预习任务】

1.查词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三遍。

2.把课文1—13小节复述给自己的父母听,并问他们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会怎么办?(此项作业在第一课时结束时布置)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生活中经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往往能获得一些收获。今天就让我们看看在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身上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这件事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

二、【多角度复述】

(一)快速浏览,提炼要素。

1.对初中生默读速度的要求是每分钟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5分钟看完。请你注意计时,结果你用时____________分,速度为每分钟___________字。

2.默读不能只顾速度,还要注意抓主要内容。本文为记叙文,默读时要注意记叙文的基本要素。请在默读过程中从课文中找出下列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

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地点:费城一座山的悬崖处;

人物:“我”、父亲、杰利、内德等五个小伙伴;

起因:孩子们想玩新花样一起去爬悬崖,而我一直有病。

过程:“我”在悬崖上十分恐惧,父亲赶来教给“我”下来的方法。

结果:“我”终于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

学生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时间”不能总结为“五十七年前,七月的一天”。从注释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选自《当代少年》1988年第一期,距今已不是五十七年了。而且在哪一年发生,对这个故事的情节影响不大,所以这个要素可以省略。而“一个闷热的日子”却是个重要要素,因为它烘托了人物烦躁的心情,为下文孩子们爬悬崖的情节作铺垫,因为夏日闷热带来了烦躁,为了排解烦躁,才会想找些新花样来玩,所以大家才去爬悬崖,而且悬崖上又比较凉快。

“地点”不能总结为“费城一座陡峭的悬崖”。因为文中写到,这座悬崖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也就六、七层楼高,孩子们都能顺利攀爬,只是因为“我”体弱胆小才不能爬完。只有“我”认为它是险峰,所以它不应该被认为是陡峭的悬崖。可是却可以总结为“垂直的悬崖”,因为文中第7节有这样客观的描写。

(二)分组复述,理解文意。

1.全班分为四组,第一组以“我”的视角复述;第二组以杰利的视角复述;第三、四组以父亲的视角复述。全班带着任务再次浏览课文,先复述给同学听,再推选一位同学复述给全班同学听,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复述得好。在开始准备复述之前,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复述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复述中要注意的问题:

1)在复述过程中覆盖到记叙六要素;

2)用原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词语(高不可攀、瘦骨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复述;

3)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加工;

4)注意不同视角复述的差别。

2.分组汇报:

第一组从“我”的视角复述,理解文章哲理。

1)学生按照复述中要注意的问题的前三条复述,教师按照前三条的要求点评。

2)讨论:“我”从这件事中得到的经验是什么?

【明确】

文章第18小节写道“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这是爸爸对我的鼓励。第22小节“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从“我”的实际行动的角度写“我”如何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办法解决问题,取得成功的。第23小节写道“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是文章的主旨所在,也照应了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其含义是分解困难,克服一个个小困难,最终就能取得成功。(教师指导学生在文本中筛选信息并出示板书)

第二组从杰利的视角复述,揣摩杰利的性格。

1)复述中要注意的问题:

①是杰利去找父亲的还是父亲去找杰利的?

【明确】

两种情况都有可能。最好设计为是杰利去找父亲的,因为文章第13节写道“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杰利和“我”是好朋友,他了解“我”的身体情况,正因为他很担心“我”,才会到“我”家去看看“我”回家了没有。杰利不会丢下“我”不管的,因为他本性善良,是不会让“我”父亲四处乱找的。这样的设计能更好地表现杰利的同情心。

②学生复述可以在杰利回家后的内心矛盾上加以展开,如担心“我”是否已经回家了。还可以描写一下父亲得知孩子情况后的表情变化和行为表现。如先紧张后平静,因为开始父亲得知这样一个消息时有些担心,但很快地变得从容而镇定了。联系下文情节还可以补充父亲在杰利来时正在准备晚饭,在忙乱之中父亲还不忘带上手电筒等。

2)讨论:杰利和文中别的小伙伴有什么不同?

【明确】

杰利虽然一开始和大家一起走了,但后来他又和父亲一起来找“我”,说明他是个善良、有同情心、知错能改的孩子。但不能用有正义感、有责任心这些词来形容杰利。因为一个有正义感、有责任心的孩子是不会丢下自己的朋友不管的,要注意从文本出发,准确把握人物性格。

总结:杰利是个善良、有同情心、知错能改的孩子。

第三、四组从“父亲”的角度复述,理解“父亲”的性格,评价“父亲”的教育方法。

1)学生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①把“父亲”角度的复述当作全知全能视角复述,一开始就把“我”改为亨特,然后其它内容都和原文一样。这个错误的产生是因为学生不清楚全知全能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之间的区别。全知全能视角是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而用“父亲”的视角叙述是第三人称视角,他了解的内容要从杰利到他家时开始,前面发生的事情要由杰利转述。可以对父亲的心理活动加以想象,补充。

②第四组可在此基础上加工,对父亲得知孩子被困的消息后的心理进行描写。父亲的心情既慌张、生气又有点儿高兴。父亲刚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有点忙乱、焦虑,后来逐渐想到自己的孩子那么体弱也敢爬悬崖比以前有进步,又慢慢想到这也是个锻炼孩子能力和胆量的机会,于是有点高兴。

2)讨论: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父亲?

【明确】父亲处理事情镇静而富于智慧。他能给予“我”最贴心的安慰。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还用手电筒帮“我”照路。他能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代替孩子去解决问题。他没有直接到悬崖上去把孩子抱下来,而是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他为我分解了困难,设定了一个“我”力所能及的目标——石架下面的岩石,“我”小心翼翼的试探着去做,而且踩到了它,这让“我”顿时有了信心。父亲又“乘胜追击”,为“我”设立了另一个“落脚点”,让“我”信心大增,就这样,在父亲的帮助下,最终“我”爬行了悬崖,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父亲抓住了这个时机教给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受益终身。

父亲 教子有方:①抓住时机,展开教育

②给予安慰,给“我”信心

③让“我”独立解决问题,教“我”方法

三、【应用拓展】

交流课前布置的作业——把课文1—13小节复述给自己的父母听,并问他们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会怎么办?

学生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一类:个别同学的家长说,那我早就吓死了,我还能知道怎么办呀?

第二类:大部分同学的父母会让孩子自己下来,因为他们平时是很强调孩子的独立意识的,希望孩子能得到锻炼。

第三类:叫110。

分析讨论:第一类家长的表现显然有些无能,没有尽到家长的责任。

第二类家长的表现比第一类好,能让孩子独立锻炼。不足就是没有指出孩子用什么方法锻炼,如果能适当地做些方法指导,孩子就会知道该怎么做,特别是考虑到孩子的身体条件和当时的环境,家长及时有效的指导,能够改变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进而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叫110,似乎是一种保险的方法,但其实是费时,费力,如果靠自己的力量不能解决的事,那才能叫110救援。解决问题应注意轻重缓急,按照事情的严重程度的不同去区别对待。先让孩子自己解决,如果孩子解决不了家长可以指导孩子告诉他解决的办法,如果还不行,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一起解决。家长、孩子都解决不了再向110求助。既然这件事家长和孩子自己能解决就没有必要求助110了。

四、【课堂小结】

相信同学们都跟自己的父母交流了文中父亲的处理方法,做好父母也是需要学习的。文中父亲的教育方法是不是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呢?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感想和父母交流一下。在自己独立面对困难的时候,也可以学习文章中作者领悟到的方法,把大困难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逐步克服,就能取得成功。

五、【课后作业】

你在生活中遇到怎样的困难,你是如何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